在刚刚结束的2024-25赛季里,除了总决赛的几场比赛,你还看过多少NBA常规赛?大概是那些你想看的精彩对决,要么因为球星轮休,要么因为他们根本缺席;或者你随便打开一场,看到两队互相投三分,频繁到让你眼花缭乱,但球进的次数寥寥,最后比分虽然看似高,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。
今年总决赛的收视率,再次创下新低。甚至在国内,除了少数铁杆球迷讨论,社交媒体上几乎没有任何热议。这种现象,实在是让人困惑。一方面,NBA总裁亚当·席尔瓦高兴地数着天价转播合同,联盟的商业价值节节攀升;另一方面,球迷却在流失,尤其是我们这些老球迷,逐渐失去了激情。
回想当初,为什么我们热衷看篮球?是为了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人物。曾经的“黄绿大战”,湖人队的科比和加索尔对阵凯尔特人的皮尔斯、加内特和雷·阿伦,那不仅仅是一场比赛,而是两个宿敌之间的激烈碰撞。你无需关注球星的数据,只看他们的眼神和动作,你就能感受到那种仇恨,那种十年恩怨的积压。每一次掩护,每一次冲撞,都蕴藏着深深的故事。
展开剩余81%再到后来,勒布朗的“决定”,他离开克利夫兰,选择带着天赋去迈阿密,成为了全世界的“公敌”。于是,大家开始期待小牛如何复仇,期待马刺用团队篮球让他品尝失败,期待雷霆三少挑战王权,最后又期待勒布朗回到克利夫兰,带着那句“这是为你们的!”捧起总冠军奖杯。那一连串的故事,贯穿了好几年,每一条情节都充满了跌宕起伏,动人心弦。
如今,情况截然不同。我们正生活在一个“故事真空”的时代。库里和杜兰特的巅峰时刻逐渐消退,而那个支配联盟十五年的“詹库杜”时代,随着2025年夏天的到来,彻底落下帷幕。现在的年轻球员,如约基奇、恩比德、东契奇和亚历山大,无疑是才华横溢,数据惊人,能力出众。新科冠军爱德华兹,也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领导力。但他们之间,是否有那种能够让我们如痴如醉的宿命对决呢?似乎还没有。
球员们的关系变得太过和谐,夏天大家一起训练,休赛期共同出席播客,互相吹捧。这本是职业化的体现,但从“讲故事”的角度来看,这样的氛围却显得过于乏味。没有了敌人,篮球的魅力似乎就失去了一半。乔丹之所以伟大,正因为他面对的是“坏孩子军团”的活塞队,“手套”佩顿,“滑翔机”德雷克斯勒,以及马龙和斯托克顿等一众强敌。他是一个个击败“恶龙”的勇士。
现在的联盟,越来越像一个大型股份制公司。球员拿着顶薪合同,球队像是一个个项目组。这个项目组的表现不行?没关系,球员立即申请交易,换一个新的团队。今天大家在社交媒体上互相称兄道弟,明天为了更大的合同就各奔东西。忠诚?已经不再是篮球的主题,毕竟它并不能当饭吃。频繁的球员流动让球迷很难再对某支球队产生深厚的感情。你刚买了一件当家球星的球衣,明年他可能就会穿着对手的球衣,在你的主场投进制胜球。渐渐地,球迷们心力疲惫,不再轻易投入感情。毕竟,联盟不变,球员不断更替。
除了缺少了故事和人情味,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比赛本身变得越来越“虚假”。这里所说的“虚假”并不是假球,而是常规赛的价值已经被大大削弱。所谓的“负荷管理”,不知道是哪位天才想出来的词汇。以前,球员受伤了才休息。现在,球员“可能”受伤,所以就不得不轮休。去年的圣诞大战,联盟力邀雄鹿与凯尔特人展开字母哥与塔图姆的巅峰对决,票价被炒得极高。结果呢?赛前一小时,雄鹿宣布字母哥因为“膝盖酸痛”轮休。凯尔特人那边,霍福德也因为常规操作而缺席。你能想象那些花了大价钱飞去现场的球迷的心情吗?那是一种被欺骗和愚弄的感觉。
联盟当然意识到这一问题,于是推出了季中锦标赛,希望能增加一些悬念。第一年(2023年)效果还不错,但随着时间推移,奖金对顶薪球员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,比赛的意义渐渐消失。常规赛依旧是那个味儿,82场比赛,最后十几场才算真正有分量。
球迷不是傻瓜。你既然把常规赛当做“大型带薪训练”,那么我们凭什么要全程真金白银地去看?这背后其实是球员权利膨胀所导致的“失控”现象。过去是教练和管理层说了算,球员得努力拼搏,才能拿到大合同。如今,超级巨星手握球员选项,动不动就要求交易,成了事实上的“总经理”。他们可以决定什么时候上场,打多久,跟谁一起打。尽管这种“掌控命运”的权利无可厚非,但当它凌驾于球迷的期待和比赛的契约精神之上时,便让人觉得变味。我们喜欢的,是竞技体育,而不是明星养生。
你想象一下,你花钱去听德云社的相声,结果主持人告诉你:“郭德纲今天嗓子不舒服,改由他的徒弟来表演。”你是什么心情?
最后,或许有个更隐蔽却致命的原因:篮球正在失去它本来的面貌,变成了一场乏味的数学游戏。你有没有发现,现在的NBA比赛,解说和嘉宾讨论的不是精妙的战术配合,也不是华丽的个人技巧,而是“进攻效率”、“真实命中率”和“百回合得分”。而屏幕下方,不断滚动的是各大博彩公司的盘口和赔率。整个联盟,从上到下,都陷入了一种“数据和金钱”的狂热中。
魔球理论彻底改变了篮球。中距离投篮?已经是“低效”的代名词,成为“毒瘤”。于是,球队的战术几乎可以简化为两件事:三分和篮下。中间广阔的区域,成了荒无人烟的“死地”。这种打法虽然数据上很高效,但看上去却无趣至极。
我们怀念的是那个百花齐放的时代。那时有乔丹、科比等球员无解的低位单打和后仰跳投,有艾弗森那种灵动的变向过人,有诺维茨基那样难以防守的中投,还有邓肯、奥尼尔等传统中锋的霸气。每个球员都有自己独特的“杀招”,比赛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。
如今,这些技艺正逐渐消失。球员们仿佛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化产品,能投三分,能防守,但再也看不出那些让人惊艳的个人特色。
虽然法国天才文班亚马的出现,带来了些许新鲜感,但他一个“异类”,无法改变整个陷入魔球困境的联盟。
比魔球更可怕的是博彩的全面侵入。NBA拥抱博彩,试图将其作为新的增长点,但这却是一把双刃剑。它让比赛蒙上了功利的色彩。现在,我们看比赛时,很难不被那些盘口所影响。一些球员在最后时刻莫名的失误,或者毫无意义的罚球不进,弹幕里的评论不再是“可惜”,而是“假球”、“演戏”、“收米了”。当所有人都开始用“剧本”和“控分”之类的阴谋论来解读比赛时,体育最纯粹的本质——真实
发布于:四川省顺阳网-上杠杆炒股-现货配资网-北京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